貴州黔東南地區苗族、侗族習慣法特征比較
徐曉光;
摘要(Abstract):
貴州省黔東南地區歷史上就是苗族、侗族聚居區,長期以來由于該地處于相對封閉狀態,民族習慣法保存比較好。同時因長期歷史演變中小地域范圍內的文化交流,兩個民族習慣法的形式和內容上有很多相近和相似之處,但因兩個民族的族源不同,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各異,習慣法的產生、發展、表現形式及其社會調整功能等方面都存在差異。
關鍵詞(KeyWords): 黔東南;苗族;侗族;習慣法;特征
基金項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徐曉光;
Email: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15.01.025
參考文獻(References):
- [1]徐曉光,吳大華.苗族習慣法研究[M].香港: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170.
- [2]王宗勛,張應強.錦屏山林契約及其產生的社會背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 [3](清)黎平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開泰縣志·風俗(夏)[Z].張祥光,周聲浩點校.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20.
- [4]梁聰.清水江下游村寨社會的契約規范與秩序——以文斗苗寨契約文書為中心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03.
-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貴州省檔案館.清代前期苗族起義檔案史料匯編[C].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 1 來自網頁,http://www.qdn.gov.cn/zjqdn/zjqdn-index.htm.
- 2 來自《香港商報》2010年9月8日第3版的介紹。
- 1引自唐朝劉長卿的《別嚴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