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苯教概念與內涵辨析
楊黎浩;
摘要(Abstract):
傳統學術界認為辛饒米沃改革斯巴苯教、創建雍仲苯教,但實際上他可能只是斯巴苯教早期歷史階段中的一個改革者或總結者。在其之后,斯巴苯教一直不斷發展延續并且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以辛饒米沃為標志劃分斯巴苯教和雍仲苯教并不可取。通過分析五類吐蕃藏文文獻可以發現,苯教后弘期之前并沒有"斯巴苯教"或"雍仲苯教"概念存在。直至公元913年苯教后弘期開始,苯教徒參照藏傳佛教體系創立雍仲苯教,提出"斯巴苯教"概念并歸納原始苯教內容,將斯巴苯教內容納入雍仲苯教體系之中,即為雍仲苯教四門一庫分類法中的"黑水世續苯教",或者為九乘次第分類法中的前四因乘,成為雍仲苯教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KeyWords): 苯教;斯巴苯教;世續苯教;雍仲苯教
基金項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楊黎浩;
Email:
DOI: 10.14084/j.cnki.cn62-1185/c.2016.06.005
參考文獻(References):
- [1]曲杰·南喀諾布.苯教與西藏神話的起源——“仲”、“德烏”和“苯”[M].向紅茄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270.
- [2][法]今枝由郎,麥克唐納夫人.敦煌吐蕃文獻選(第二輯序言及注記)[A].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3輯)[C].耿升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19.
- [3][16][英]桑木旦·G·噶爾梅.概述苯教歷史及其教義[A].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11輯)[C].向紅笳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70,68.
- [4][42][法]石泰安.敦煌寫本中的吐蕃巫教和苯教[A].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11輯)[C].耿昇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27,13.
- [5]阿旺嘉措.法藏敦煌藏文文獻中的苯教寫卷判定及內容解析[J].中國藏學,2014,(3).
- [6]扎西達瓦.西藏首次發掘吐蕃時期苯教文獻——訪著名藏族學者巴採·巴桑旺堆先生[J].西藏大學學報,2008,(4).
- [7]巴桑旺堆.關于新發現當許噶塘蚌巴奇塔本古笨教文書[A].敦煌研究院編.敦煌吐蕃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13.
- [8][28]巴桑旺堆,羅布次仁編.當許噶塘蚌巴奇塔本古苯教文書匯編[C].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7.15-27,2-64.
- [9]黃維忠.西藏分治割據時期的文化并未割裂——從新發現的9-13世紀藏文文獻談起[J].中國藏學,2015,(3).
- [10]卡爾敏·桑旦堅參.藍色布谷鳥的吟誦——對九部苯教神話傳說和祭祀儀軌文獻的介紹[J].德康·索朗曲杰譯.西藏大學學報,2005,(2).
- [11][41]才讓太.吐蕃的苯教與《世間總堆》[J].中國藏學,2011,(4).
- [12][22]東嘎·洛桑赤烈.論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藏文文獻目錄學[M].陳慶英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1.12,5.
- [13]巴桑旺堆.《韋協》譯注(二)[J].中國藏學,2011,(2).
- [14]褚俊杰.論苯教喪葬儀軌的佛教化——敦煌古藏文寫卷P.T.239解讀[J].西藏研究,1990,(1).
- [15]阿雍·澤志致明,桑吉.苯波大藏經目錄[M].劉立千譯.成都:四川省《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藏學研究室編印,1991.
- [16][英]桑木旦·G·噶爾梅著,向紅笳譯.概述苯教歷史及其教義[A].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11輯)[C].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68.
- [17][47][英]斯內爾格羅夫.《苯教的九乘》·導論[J].金起元,王青山譯.西藏研究,1990,(1).
- [18][43][意]圖齊.西藏宗教之旅[M].耿昇譯,王堯校訂.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267,273.
- [19][38][39]土官·洛桑卻吉尼瑪.土官宗派源流[M].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94,194,194.
- [20][21]喜饒炯乃.惟義經典(dgongs gcig yig cha:detailed presentations of,Bri-gu,Jig-rten-mgon-po's Dgos gcig teachings of Mahāyāna Buddhist philosophy)[M].D.tsondu senghe,1975.191,192.
- [21]喜饒炯乃.惟義經典(dgongs gcig yig cha:detailed presentations of,Bri-gu,Jig-rten-mgon-po's Dgos gcig teachings of Mahāyāna Buddhist philosophy)[M].D.tsondu senghe,1975.192.
- [22]東嘎·洛桑赤烈著,陳慶英譯.論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藏文文獻目錄學[M].拉薩:中國藏學出版社,2001.5.
- [23]王堯,陳踐.吐蕃簡牘綜錄[M].拉薩:文物出版社,1986.72-74.
- [24][27][33]王堯.吐蕃金石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96、101,63-143,160-161.
- [25]巴桑旺堆.麗江格子吐蕃墓碑補考[J].西藏研究,2014,(1).
- [26]霍巍,新巴·達瓦扎西.西藏洛扎吐蕃摩崖石刻與吐蕃墓地的調查與研究[J].文物,2010,(7).
- [27]王堯編著.吐蕃金石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63-143.
- [28]巴桑旺堆,羅布次仁編.當許噶塘蚌巴奇塔本古苯教文書匯編[M].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7.2-64.
- [29]卡爾梅·桑木丹,長野泰彥.藍色布谷鳥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Blue Cuckoo)[M].大阪: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2002.161-167.
- [30]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纂.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藏文文獻(第10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2.
- [31]芭·丹杰桑布.苯教源流弘揚明燈(藏文版)[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1.136.
- [32]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11.
- [33]王堯編著.吐蕃金石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60-161.
- [34]褚俊杰.吐蕃苯教喪葬儀軌研究——敦煌古藏文寫卷P.T.1042解讀[J].中國藏學,1989,(3、4).
- [35]夏玉·平措次仁.西藏苯教寺院歷史及其現狀[M].多吉平措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152-157.
- [36][46]才讓太,頓珠拉杰.苯教史綱要[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186.255、256.
- [37]格西南杰·尼瑪達噶.公元10世紀以來苯教寺院的教育體制[A].喜馬拉雅的神與人[C].向紅笳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P267-275.
- [38]土官·洛桑卻吉尼瑪著,劉立千譯.土官宗派源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94.
- [39]土官·洛桑卻吉尼瑪著,劉立千譯.土官宗派源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94.
- [40]阿旺嘉措.苯教史分期問題芻議[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4,(5).
- [41]才讓太.吐蕃的苯教與《世間總堆》[J].中國藏學,2011,(4).
- [42]石泰安著,耿昇譯.敦煌寫本中的吐蕃巫教和苯教[A].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11輯)[C].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13.
- [43][意]圖齊著,耿昇譯,王堯校訂.西藏宗教之旅[M].拉薩: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273.
- [44]集經(g.yung drung lha'i bon mdo'dus pa rin po che'i rgyud bzhugs so)(藏文)[A].雄努洛桑編.苯教史料匯編[C].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0.77-78.
- [45]章杰尊巴塞米.塞米經(mdo gzer mig,藏文)[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1.581.
- [46]才讓太,頓珠拉杰.苯教史綱要[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255、256.
- [47][英]斯內爾格羅夫著,金起元,王青山譯.《苯教的九乘》·導論[J].西藏研究,1990,(1).
- [48]索南堅贊:西藏王統記[M].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35.
- [49]馬長壽.缽教源流[A].周偉洲編.馬長壽民族學論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2.
- (1)和佛教類似,苯教也有前弘期、后弘期之分,也有三分法,即在其中再加入中弘期。三分法認為辛饒米沃在吐蕃傳播苯教至止貢贊普滅苯為前弘期,以布岱貢杰至赤松德贊滅苯為中弘期,其后為后弘期。二分法,即以赤松德贊滅苯為分界線分為前弘期和后弘期。不過,近來學者傾向認為“后弘期”發端應該以苯教伏藏發掘為標志,所不同者,有學者認為應以苯教伏藏第一次發掘的913年為標志,有學者認為應以辛欽魯噶(996年-1035年)大規模發掘苯教伏藏為標志。這里我們認為從苯教發展史整體而言,前說更為合理。
- (1)與佛教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劃分類似,苯教將辛饒米沃所授教言以及對其所作的解釋和注疏分為《甘》(bka')和《甘丹》(bka'brten)兩大系統,直譯即為“教言”和“依據教言”,有時也稱為“甘珠爾”或“丹珠爾”。
- (1)按照敦煌藏文P.T.1286“贊普世系表”,天赤七王依次為:聶墀贊普(nyag khri btsan po)、牟墀贊普(mu khri btsan po或mug khri btsan po)、丁墀贊普(d-ing khri btsan po)、索墀贊普(so khri btsan po)、德墀贊普(de khri btsan po)、墀白贊普(khri spe btsan po)。這里的“墀白贊普”即為赤德贊普(khri lde btsan bo)。參見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館編纂:《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藏文文獻(第1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95頁。